时间:2021-07-27 09:41:20来源:本站整理作者:xl点击:
此次河南多地暴雨,带来的人员伤亡以及损失是巨大的,尽管有相关的暴雨预警,但仍超过了人们所想象的,暴雨预报难在哪里?分析一次天气变化过程的难点在什么地方?下面八宝网小编就带来介绍。
我国暴雨多发,却很难以一套既定的模板“套用”每一次极端事件。
在今年郑州站出现极值之前,1小时降水极值是1975年8月“75·8”暴雨中河南林庄的198.3毫米,24小时降水极值为1963年9月10日台湾地区的1248毫米。这些数值在世界上都是“数得着的”。
多年来,得益于日渐完善的气象观测系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预报系统的发展以及诸多先进科研成果的业务化应用,我国暴雨研究和预报不断取得进步。但在本质上,大气运动的“混沌性”决定了天气预报必然会有一定程度的误差。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暴雨因其局地性、突发性和活动规律多变等特点,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被研究透彻,依然是全世界气象领域的一道难题,要预报像郑州这样1小时超过200毫米的极端暴雨,更是难上加难。
越是极端的暴雨,发生概率越小,预报越难。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也表示:“特大暴雨不仅要有非常充沛的水汽,要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把水汽变成大水滴降落下来,还要有周围多种天气条件与之配合。”
我国预报暴雨的主要手段,除了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产品,还要结合预报员自身的知识经验。像陈涛这样长期“钉”在值班室的预报员,他们不仅以业务人员的身份存在,同时也是科研人员。
在陈涛看来,现阶段专家型预报员需要对暴雨形成过程具备敏锐深邃的洞察力,从海量观测和预报信息中分析预报关键影响系统及其与未来暴雨发生时间、地点和降水量的关联,及早发现天气系统预报偏差,凝练关键预报因子,借助各类现代化预报技术,最终形成对重大暴雨过程的正确预报意见。
气象部门做天气预报,公众常见的时间尺度是未来72小时天气预报,尺度再缩小,是48小时到24小时的短期预报,更近一点,是临近的短时预报,同时根据情况发布预警信号,如暴雨,大风,雷电预警,并以分颜色划分危害程度。
分析一次天气变化过程,其涉及因素非常多,从大的趋势看,如今年的气候大背景是降水带偏多在北方,北方来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空气,其接触面大部分都在黄河流域,那么我们可以重点关注该区域。但要进行预报,不仅要关注天上的变化,还要考虑青藏高原积雪情况、两极情况、海水温度情况,厄尔尼诺情况等,甚至包括地面植被覆盖情况。
目前,在预报的技术手段上,是依据数值预报,我们把大气运动看为流体,用流体力学方程写出来,里面包含时间变化项,解出方程组,就可以得到未来时间的天气数据。
但这些数据非常大,一天的预报可能需要10个G甚至100个G以上的数据,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一个国家计算机的性能有关系,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超级计算机运算能力已经非常先进。
在计算方式上,一般会采用多个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将水汽、温度、动力等要素输入,像解数学方程一样得出数值,但这一计算过程如打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初始值的一点点误差,会造成结果误差非常大。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在输入初始值时,一般会输入40几个相似值,最后输出的结果,也是四十几个,再用统计方法,综合得出最有可能的结果。
以上就是有关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
网友跟帖
Copyright 2015-2020 8bb.com 〖八宝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6373号-1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八宝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