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2 15:12:13来源:本站整理作者:xl点击:
很多家长总是习惯替孩子做一些事情,原因无非就是担心孩子做不好,或者溺爱孩子,但其实不利于孩子独立,那么,怎么让孩子慢慢独立?下面八宝网小编就带来介绍。
根据一些数据显示,65.1%的受访者认为是总担心孩子会做不好,58.2%的受访者表示总觉得孩子还小,56.1%的受访者指出家长意识里认为这是做父母理所应当的,43.2%的受访者直言是溺爱孩子,20.4%的受访者认为是家长自己从小就这样,习惯了。
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可能是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就想把自己曾经缺失的爱都弥补给孩子。
对孩子不敢放手,啥都想亲力亲为,是家长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宏艳分析,这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有关系。“一代哺育一代,一代恩泽一代。在我们传统的家庭文化里,家长宁可放弃自己,也要为孩子多做一些事”。其次,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想着多为孩子打理生活上的事,能够为孩子腾出更多时间去学习,也就出现了很多包办代替的现象。第三,不想放手是觉得太麻烦。“比如孩子太小,做家务做不好,洗碗把碗打碎或者洗不干净。家长觉得,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做。这就没留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家长对孩子照顾得事无巨细,非常影响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与社交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
如果孩子比较独立,在学习和交朋友过程中,都会更加自信。尤其在孩子小时候,如果社交能力发展受限,对性格等多方面都有影响。还会让孩子很难适应集体生活,难以融入。
1、我们对孩子的挑剔应该有度(挑剔不等于爱,会忽略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过程!!孩子要有自己的主见,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松开手中捆绑孩子的线,我们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强势,能不管的事尽量别管,不能用“我是大人”来压孩子。
2、给孩子定的规矩越少越好,这样才会让孩子的天性得到长远而富足的发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父母一味给孩子定规矩(如不能早恋,不许玩游戏,不许网聊等等),不讲明利害,就容易产生“禁果效应”。反而增加孩子的好奇心,使教育走向反面。而且,在父母管教过严、规矩太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往往懦弱,遇事慌张,影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我们说的给孩子定规矩越少越好,并不是反对父母纠正孩子的坏毛病,原则性的错误是一定要制止的。纠正孩子坏毛病需要父母合理引导,但在此过程中,还是避免采取给孩子生硬地定规矩的方法。
3、要相信孩子自己有主见,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的自由。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总觉得父母剥夺了自己做主的权利。要杜绝4个过度:家长期望过高,孩子会对自己失望(一个孩子成功,并非只取决于智商,而主要取决于情商,要看孩子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好的性格)、家长过度保护,孩子会表现出无能(一个孩子从小不愿意对自己负责,那么他长大后就不会对家庭负责,不会对社会负责)、家长过度关爱,孩子反而无情(孩子10岁前对家长表现出的亲近不是爱,而是依赖。21岁以后对家长才会产生爱的感情,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爱心,这也是父母的责任)、家长过度指责,会让孩子手足无措(夸奖能够使白痴变成天才)
4、最后的决定授权孩子完成,鼓励并支持孩子实现自己的想法。当孩子自主取舍或选择食物,会激发肩负责任的自主性、积极性、独立性和自律性。
而我们在培养孩子自助能力时,要注意:第一不要给孩子太多选择;第二不能让孩子选择有害、不安全的事。第三孩子做决定时,不要给其太大压力,孩子做决定后遇到挫折,产生失败感,父母要给予帮助。孩子做决定机会不可太多,以免给他太大压力。第四:根据孩子愿望,运用大人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孩子做一些决定。这是大人与小孩共同作出的决定,是帮助孩子做决定的最好方式。不能随意做决定,要让他知道做决定的后果,从而不断学习,不能提高判断能力。
以上就是有关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
网友跟帖
Copyright 2015-2020 8bb.com 〖八宝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19878号-4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八宝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