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聪明的家长都带孩子做这几件事 清明适合带孩子干什么

时间:2019-04-04 09:42:16来源:本站整理作者:yj点击:

清明节马上就到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意义在于祭奠先人,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感受生命的意义。对孩子是很好的教育机会,那么在清明节带孩子做什么能更好的让孩子学校的到这些文化呢。下面八宝网小编就来和大家说一说。

聪明的家长清明节都带孩子做这些事

清明节聪明的家长都带孩子做这几件事 清明适合带孩子干什么

扫墓祭祖,追忆先人

扫墓始于后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由光武帝刘秀倡始,至今近两千年。最早,古人一直是“墓藏庙祭”,死后自然地归于黄土,藏而不封不树,只在宗庙留一个牌位以供祭祀。到秦始皇起才在墓侧加盖陵寝,汉代承袭之。而皇帝真正下诏扫墓,则已是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诏令,寒食上墓,随以为俗。

祭奠祖先、尽孝寻根是清明节的礼俗之一。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打扫墓地,清理杂草,供奉祭品。碑文是逝者一生的浓缩,也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或许是生前自己写的,或许是亲人、朋友为其写的,这些背后的故事可以讲给孩子,让孩子了解扫墓的意义,追忆先人,尊重生命。

在扫墓中孩子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对于死亡的疑惑,那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回答呢?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张淑美博士曾针对“如何处理儿童对死亡的疑惑”提出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用一种更好的方式解答孩子的问题。

勿说死者只是睡着了——因为睡着了通常会醒来,以死者安睡的说法来安慰儿童,易使他们不是一直在“期待”死者“醒”来,就是害怕自己会不会睡着了就是“死”了;

勿说死者并没有真正死了——儿童不太能了解抽象的比喻或安慰之词,仍应告知其事实,以免他们更愤恨或怀疑亲爱的家人没有真正地死,为何不回来看他;

勿说死者是去旅行了——旅行是会回家的,这种安慰容易使儿童愤恨死者为什么不告而别,一去不返;

勿说死者是被上帝(神明)带走了——此说易使儿童视上帝(神明)为敌人,感到有罪或担心受到惩罚。

给孩子讲讲,生老病死

清明节,还有一个我们绕不开的话题,就是生老病死!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阶段进行分类教育。

第一阶段:0-2岁

婴幼儿没有确切的死亡概念,认为死亡只有“在这里和不在这里”、“有和没有”的区别,对于“死亡”,孩子有分离或者剥夺的情绪感受。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第二阶段:2-7岁

清明节聪明的家长都带孩子做这几件事 清明适合带孩子干什么

幼儿认为死亡是真实的,生者和死者会分离,死者是不会动的。孩子有时会对死亡产生神奇的想法,比如去世的爷爷会变成天使。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时父母首要做的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阶段:7-11岁

上了小学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开始和成年人一样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时候他们会认为死亡是不可逆的,死亡有内外在的原因。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增加,认为死者仍然有生理机能,但死亡是最终的结局。这时候家长应该正确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第四阶段:11岁以上

青少年把死亡看做是整个生命过程的一部分,且具有个人的意义,他们认为死亡是最终的事情,死者已经没有生理机能,他们会对死亡感到焦虑。家长自己一定不要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否则孩子也会朦朦胧胧地怕死。应让孩子知道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死了就不动了、不吃了、不工作了。

我们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死是自然的生命现象,是人生的常态。不能深刻认识死亡的本质,就不会真正懂得生命的宝贵与价值,从而更加珍惜自己、他人乃至自然万物之生命。认识到这些,我们的孩子就不会轻易地自残、残害他人的生命,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利用自然中的花草

清明节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开始发芽了,花儿开始绽放了,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谈及死亡,可能有些沉重,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可以让孩子了解万物的生长规律,让孩子对“生死”这一敏感的话题有个主观的认知过程。

看几部适合的电影

清明节,这是一个属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女的独特节日,无论是对生者,还是逝者,每个人对于亲人的思念,总是在这时翻涌而来,不需要一点点防备,那些记忆的画面不断地出现。小编给大家推荐几部适合清明节观看的电影,让我们在眼泪和温暖中记住每一个曾陪伴我们走过一程的人

  1. 《岁月神偷》

清明节聪明的家长都带孩子做这几件事 清明适合带孩子干什么

匆匆岁月让我们的记忆逐渐淡忘了,那不能忘怀的过去就好像被小偷悄悄地偷走了一样。而影片却如同见证人一般把属于香港的或辛酸或甜蜜的陈年往事印在银幕上还给了香港人。“做人总要信,总要信,总要信…

2.《父与女》

八分钟,八分钟贯穿而来的永恒与生命,如一条细绳。在《父与女》里,爱,死亡,生命是相互相等的,他们的意义总和等于:生生不息。这种悲情,是一种力量,挖掘这悲情,就是在挖掘生命的力量。2001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

3.《父后七日》

不煽情,也不悲戚,也没有以泪洗面。电影用群像和多视角记下了丧葬期间的见闻录,牵扯出女儿、儿子、侄子和道士的内心波澜和各自故事。

4.《我们天上见》

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姥爷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记录了小女孩的成长,体现中国人的爱,含蓄,细腻,不动声色,表达了生命的传承和代代延伸。

5.《开心家族》

从喜剧到悲剧,影片用十分之九的内容来让你笑,却用一句话突然击中你,最后十分钟让你泪流满面。爱你的人舍不得离开你,一直在你身边保护你,你不再孤单,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

6.《入殓师》

这是一部净化心灵的电影,当死去的人一动不动地躺着,才会觉得,连遗容也看不到化成辨认不出的一团灰,才最悲哀。在这霪雨纷纷的清明,那些我们最爱的人过去的身影,不同的身影,在我们内心中照亮这个活着的世界。

7.《美丽人生》

清明节聪明的家长都带孩子做这几件事 清明适合带孩子干什么

《美丽人生》不是一场悲剧,从一开始圭多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罗贝托·贝尼尼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但绝对不是为了媚俗大众而故意削弱电影的思想性。其实恰恰相反,贝尼尼这么处理就是为了不媚俗,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贝尼尼只是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所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们,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就算在集中营里,圭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8.《寻梦环游记》

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当他停止呼吸,离开活着的世界,来到另一个世界,这是“生物学死亡”;第二次是当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忘记他的时候,他就会彻底消失,这是电影中的“终极死亡”。

在电影中的亡灵节当天,小镇上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灯火璀璨,热闹非凡。人们在家里摆放逝者的照片,等待他们“回家”团聚。这个节日没有因死亡元素而变得严肃、沉重,反而因为爱与亲情、理解与支持显得温暖人心、充满希望。

静静阅读主题绘本

有很多文学作品,包括绘本,也是帮助儿童认识死亡的好方式。都可以帮助孩子升华对死亡的认知,增强孩子心理自助的能力。

《獾的礼物》

作者:(英)华莱 编绘;杨玲玲,彭懿 译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在这个动人的故事里,獾的朋友们学会了接受它的死亡,苏珊·华莱的儿童图画书首次亮相,就一鸣惊人。她迷人的插图将伤心的文字衬托得十分完美。

《祝你生日快乐》

作者:方素珍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故事里有着友情的温暖:有个患癌症的小姐姐,因为常吃药、打针,头发都掉光了,所以戴着一顶帽子。有一天,当风把帽子吹走的时候,一个叫小丁子的小男孩儿骑着脚踏车来到了她的身边。他为她追回了帽子,他给她带来了友情。他们一块儿做游戏、说故事。有一天,小姐姐带来一个“开心锁”,他们把锁挂在树上,约定在小姐姐生日那天一起许愿,并且打开锁。可是,小姐姐住院去了,没有如约回来跟小丁子一起过生日。但是,小丁子还是用手指头做了一个心意“蛋糕”,为她许了一个愿……

《我永远爱你》

作者:(美)威尔罕 编绘,赵映雪 译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我永远爱你》的故事围绕着一个男孩和一只狗展开。他们一起享受恬静时光,但狗的生命是短暂的,男孩看着他的狗——阿雅一天天地老去,却无法帮忙。他能做的只是忠实地陪伴在阿雅身旁,所幸的是,男孩每晚入睡前,总记得跟阿雅说一句“我永远爱你”。这句“我永远爱你”,不知道阿雅懂不懂,可是在阿雅走到生命尽头时,这一句话却是男孩在伤心之余心中最大的安慰。阿雅带着男孩的爱静静地去了,男孩也因为自己及时付出了爱,才能接受阿雅的老与死,才能勇敢地疗伤。

《奶奶的护身符》

作者:刘旭恭

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奶奶到山上给孙子求了一张平安符,符上写着:“五百罗汉交通平安”。从此,五百个罗汉总是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小男孩。慢慢地,罗汉们越来越少了!直到有一天,男孩长成了少年,他独自坐火车到远方去的时候,列车失事了,仅剩的一位罗汉摇摇欲坠,少年抱起罗汉冲出车外。罗汉最终却化为灰烬飘上了天空……少年将护身符解下,用手细细抚摸。他遥望远方天色的光亮,开始踏上了一个人的旅途。刘旭恭编著的《奶奶的护身符》是一本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温暖的书!

《外婆住在香水村》

最新文章
娱乐新闻
推荐文章

网友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八宝网立场。

关于八宝网

Copyright 2015-2020 8bb.com 〖八宝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6373号-1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