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4:34:30来源:本站整理作者:xl点击:
大熊猫野化放归对保护大熊猫有重要意义,而进行野化放归是需要进行严格的一系列培训的,那么,大熊猫野化放归要上哪些培训课?放归后的大熊猫如何监测生存状态?下面八宝网小编就带来介绍。
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
要拯救一个物种,必须保护其所在群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物种内部遗传的多样性,目前,我国保护大熊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方式,两种方式的连接点,就是将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经过野化培训后,放归到野外濒危小种群,从而改善其遗传多样性、降低灭绝风险,实现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
在长期实践与研究基础上,熊猫中心创造性地实施“母兽带仔”培训,从出生起,幼仔就跟随母兽生活,逐步学会在大自然中觅食、寻找水源、躲避天敌等生存技能。过去,饲养员几天也教不会熊猫爬树,现在熊猫妈妈用嘴把宝宝往树上一拱,熊猫宝宝两次就学会爬树,大熊猫在完成一系列训练并经过专家论证评估后,才有可能放归自然,这时,两三岁的大熊猫处于断奶后、成年前阶段,作为亚成体更容易融入野生大熊猫种群。
母兽的选择大有讲究,母兽最好是具备野外生活经历的经产大熊猫,或者育幼能力强的个体,同时母兽的身体必须保持健康状态,还要考虑年龄、遗传背景等因素。
为了避免大熊猫幼仔产生“印痕行为”,必须尽量减少人为活动的影响,每次给母熊猫投喂食物的时候,饲养员都会穿上“熊猫服”,要让熊猫一感知到人类就躲避而不是主动靠近,这样它们才能顺利地回归丛林中。
除了投喂食物、打扫圈舍等,饲养员还要负责观察记录大熊猫生长发育情况和行为表现,比如首次走动时间、首次攀爬时间、首次吃竹时间等。
大熊猫在放归时会被戴上一个可追踪监测的电子颈圈,通过卫星信号来追踪它们的活动轨迹、健康状况等信息,不过,颈圈会在一年半左右脱落,无法长期追踪监测,必须依靠红外相机、粪便取样等方式收集更多数据。
大熊猫在哪儿,就跟到哪儿,监测队员们在深山老林中搜寻大熊猫粪便,记录相关详细信息,通过提取DNA,分析大熊猫的性别、年龄、种群、亲缘关系等。
野化培训是将圈养的大熊猫逐渐让其适应野外环境的过程,从而增加其生存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大熊猫将更好地适应野外环境,并逐渐实现自给自足。这将为大熊猫的放归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放归是保护大熊猫的一项关键举措。每年放归3至6只大熊猫,将有助于扩大大熊猫的生存种群,提高其在野外的存活率。通过放归,大熊猫将重新回归自然,为其种群的繁衍做出贡献。这对于维护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数量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引种措施也是这项计划的重要一环。通过引入野外的大熊猫种群,可以增加野生大熊猫的濒危小种群的数量,并提高其遗传多样性。这将有助于降低濒危种群的灭绝风险,并为大熊猫的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最后,建立野生大熊猫遗传种质资源库,是这项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
以上就是有关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
网友跟帖
Copyright 2015-2020 8bb.com 〖八宝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19878号-4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八宝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