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02 18:28:11来源:本站整理作者:liliang点击:
「胆红素值都这么高了,怎么到现在才住院?明明产妇出院前指导辨别黄疸肤色教了很久,没想到爸妈还是不会辨别?」高胆红素血症有2%的机率会进展成危险的「核黄疸」!然而处于黄疸高峰期的宝宝往往已经出院返家了,爸妈常无法判断肤色变黄的程度,当惊觉宝宝肤色变黄而回诊,胆红素值已经很高了!为避免这情况反复发生,台北荣总婴儿室护理人员创新研发「新生儿黄疸辨识卡」,大幅提升黄疸辨识度,让爸妈在家有辨识对照的依据,使得高胆红素血症由35%下降至12%!怎么使用呢?本文带您一探究竟。
怎么黄疸这么严重了才来医院?!
「哇!胆红素值都20了,这么高!怎么到现在才住院?而且,还是因为嗜睡、不喝奶,来门诊时,才被医师发现的!」这是临床上黄疸的宝宝住院时,护理师常常出现的困惑。通常,还会有另一位护理师很难过地回答:「怎么会这样子?记得出院那天是我护理指导的,教了很久耶,没想到爸爸妈妈还是不会辨别宝宝是否已经黄疸和高黄疸的严重性。」
6成的新生儿有「生理性黄疸」
根据统计,60%新生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照光标准依据怀孕周数及出生天数而有所不同。
目前国内对于足月新生儿之照光标准
出生24小时内10 mg/dl
出生24〜48小时12 mg/dl
出生48〜72小时15 mg/dl
出生满72小时后17 mg/dl
当指数超过18 mg/dl,则视为「高胆红素血症」。
若未及时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有2%的机率会进展成「核黄疸」,一旦罹患「核黄疸」,死亡率将达6.4%,即便存活下来,也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认知障碍、过动或学习障碍,甚至引发脑性麻痹、听力丧失及智障等不可逆之伤害。
新生儿返家,爸妈不会判断肤色变黄的程度?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高峰期为出生后3〜5天,第7〜10天才逐渐恢复正常。然而,现行健保住院天数的规定下,处于黄疸高峰期的宝宝往往已经出院返家了。虽然婴儿室护理师在住院期间会教导父母观察生理性黄疸的技巧,但因缺乏肤色比对的工具,爸爸妈妈常无法判断肤色变黄的程度,当惊觉宝宝肤色变黄,返院求诊时,胆红素值已经很高了,且其中35%被确诊为「高胆红素血症」。这样的结果不仅让第一线的医疗人员感到错愕,也引发父母的自责与愧疚。
「新生儿黄疸辨识卡」,大大提升黄疸辨识度
为避免上述的情况反复发生,提升父母对新生儿黄疸的辨识度,在台北荣总婴儿室护理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研发创新了「新生儿黄疸辨识卡」,在宝宝出生第2天开始教导家属使用。
「新生儿黄疸辨识卡」的用法
(1)首先在白色日光灯下按压额头皮肤,并观察其颜色,接着对照色卡上的颜色。
(2)若肤色号码落于9〜12号内存块,表示为危险期,建议回诊。
(3)若肤色号码为13〜16号,表示为高危险期内存块,必须立即回诊。
(4)此外,当宝宝的肤色号码较前一天大3阶(也就是3个号码)时也须立即回诊。
102年2月已正式将「新生儿黄疸辨识卡」用法纳为台北荣总婴儿室的护理指导内容,使用过的家属都非常满意,并表示:「有了这张卡,回家照顾宝宝感到安心许多!」大大增加了父母照护新生儿的信心。当婴儿室护理师进行出院电话关怀时,父母可以正确具体地说出宝宝肤色的编号,准确地协助判断新生儿黄疸需返诊就医的时机,也为病婴安全加了多重保障。
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由35%下降至12%
另一个附带的收获是,以往新进护理师学习判断黄疸程度时,多由资深同仁口述教导,但因缺乏经验,可能会错失需进行胆红素值检测的时机。现在藉由黄疸辨识卡辅助,新进护理师常惊叹道:「原来肤黄的程度可以分这么多层级,而且一眼就可以看出!」
「新生儿黄疸辨识卡」推行之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由35%下降至12%,不仅提升家属对医疗团队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或抱怨,更增进护理师对黄疸辨识的能力,进而提升工作满意度。
节省医疗社会成本!
经济效益方面,黄疸辨识卡每张制作成本只要5元,临床应用后,每年除可减少护理师操作「经皮黄疸测试仪」的护理时数及其耗材约10000元外,当减少一位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健保可减少13200元的支出(不含需换血时,每次高达10000元左右的费用),更遑论当新生儿发生核黄疸后,所耗费的巨额医疗社会成本。
「新生儿黄疸辨识卡」大幅降低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黄疸辨识卡使用方法简单、便利、成本低廉,经济效益高,最重要的是能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非常适合新生儿父母居家照护、各医疗院所及坐月子中心使用。期许未来能如同「新生儿大便九色卡」一般,推广到全国的新生儿共同使用,许给宝宝一个健康的未来。
网友跟帖
Copyright 2015-2020 8bb.com 〖八宝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6373号-1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八宝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