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6 18:08:45来源:本站整理作者:wsl点击:
妈妈会跟孩子报名不少的兴趣班,让孩子学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孩子长大也不一定用得上,不少宝妈觉得没必要让孩子报名兴趣班,那么兴趣班的学习有什么用呢,八宝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启示一:拓展自我认知
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学过几年的中国画。自己当时是很喜欢的,后来老师因为一些原因不再开班了,又马上要小升初,就没有坚持下去。
现在回想那段经历,我发现其实还有一个羞于说出口的理由:我很喜欢画画,但天赋也仅止于喜欢。
当时来上兴趣班的几个孩子画的都不错,我的画虽然也不错,但并没有突出的地方,在班里的表现大概是中规中矩,仅仅因为“临摹的像”被称赞过两次,所有的认可也就止步于此。所以后来那些客观原因摆出来的时候,潜意识里的低成就感让我顺水推舟了。
要知道90年代一节课几十块的兴趣班也算是奢侈了,如果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我学了好几年的绘画没有结果,成本巨大,完全是浪费。可是这段经历留下的印记,却在以后的成长中若隐若现:
每到一个城市旅行,这座城市的美术馆都变成了我的打卡地;
绘画时的构图技艺让我触类旁通了摄影,大学时候班里的女同学都喜欢让我给她拍照;
艺术类节目成了我的每周必看,比如《理想国》,《局部》,《见字如面》……
记得两年前《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展出,我兴奋的开始抢票,并且分享给我周围的人这个消息,一件尘封了几百年的宝贝终于重见天日了,他们都给了我非常平淡的回复:哦,那又怎么了?
那一刻我意识到,真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懂的。
后来当我真的站在这幅画前的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陈丹青说“他第一次去看,把脑袋抵在展柜上,看得像个傻子一样。”
也明白了为什么大家评价它: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十八岁英年的王希孟呢,他是忙着做加法。人在十八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那就是他的天赋了。
那种从心底溢出的感动与震撼,恍然间仿佛王希孟从青山绿水中走出,这种感同身受的情绪的由衷释放,也许就是“艺术力”吧。
最终我并没有成为绘画家,却成为了画家们最好的观众。同时也提升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这不,也让我在写兴趣班这个话题的时候,多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例子。
也许你的孩子,最终和我一样,并没有把兴趣发展为特长,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认知提升了,心境也会变得更加开阔和豁达。
启示二:提升自信
6月份武亦姝高分考入清华的新闻霸占了好几天热搜,其实最让我惊讶的,是她身上隐藏的悖论:
她诗词功底深厚,可是最后却选择了清华的理科实验班,既然她早就选定了理科作为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那干嘛还要费心思研究诗词?
况且,她毕业的复旦兰生中学,是上海数一数二的名校,这种高手如云的地方不更该是竞争激烈吗?她怎么还有时间学诗词?
要知道她的诗词功底,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成本投入沉淀出来的。
你纵然可以说她是喜欢,但从功利化的角度来讲,作为父母,凭心而论,如果你的孩子以后要学理科,学校竞争异常激烈,你会因为仅仅是孩子喜欢就让她花大心思去研究诗词吗?
可是当她真的站在台上了,你会发现诗词赋予她的一种独特的气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也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气质与自信是伴随人一生的东西,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诗词给她带来的馈赠也是非常丰厚的。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格曼曾经说过:暂时性的感官愉悦(巧克力、看电视、购物、畅饮、舒适等)是愉悦的生活,但愉悦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天都用自己的优势去创造真实的美好和丰富的满足感。
换句话说,幸福感来源于人对环境的一种掌控。学习一项技能,由不熟悉到熟悉,再到精通,也许最后并不足以傍身,但在不断精进的过程中会逐渐获得掌控感。这就是自信的底气。
启示三:养成坚持的习惯
很多人认为,成功要拼的是智商与情商,但根据最新研究,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Angela Duckworth发现,坚毅的品质对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坚毅比天赋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表现,在遇到挫折失败时,仍能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才是决定长期成功的因素。”
在学习兴趣班的过程中,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在刚开始的新奇褪去之后,就是要忍受枯燥,忍受平庸,忍受奔波,这不仅仅是学习的常态,更是以后人生的常态。
“口红一哥”李佳琦大家都听过吧?抖音上卖口红,一分钟带货几百万。要知道他在成为网红之前,可是在欧莱雅柜台做了多年的彩妆师。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坚持到最后一定能够有杰出的成就,但至少可以培养出对生活的耐受力,何况很多事情不是有希望才会坚持,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启示四:父母应该报有什么样的期待
不论是拓展认知还是提升自信,父母们不难发现,兴趣班能够给孩子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隐形知识”。包括最开头提到的数学,其实孩子们学习的,也是学数学带来的思维方式:
具体事物抽象化,然后推理演绎,得出大概率的结果。这种理性思维,也是现实生活里大多数问题求解的基石。
那么,对于这些看起来孩子表现并不突出又短期内“没啥用”的兴趣,父母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期待才合适呢?
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父母们考虑性价比没有错,但也没必要太“功利”,毕竟这是一种无形的熏陶,今日种下的种子,指不定会在什么时候发芽。
我认为,如果一门兴趣,能够让孩子学到一些门道,激起孩子的情绪点,能让他们觉得“哇,原来我都不知道还可以这样”,那么这门兴趣就没有白学,他们的认知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迭代,成为伴随一生的滋养。
网友跟帖
Copyright 2015-2020 8bb.com 〖八宝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6373号-1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八宝网立场。